看到几篇很有意思的文章,或许这已经是个过时的话题,不管怎样,我觉得还是有点精辟。。。
“愤青”,字面结构与“知青”相同,故理解为“愤怒青年”,应大致不差。但还需作进一步区分。比如,人们并不愿意将文化程度有限的青年人视为“愤青”,即使他借着酒劲正在街上大耍威风;人们也不情愿将一个正对村长发脾气的农村青年(姑且假设张艺谋影片中的秋菊)看成“愤青”,这至少表明,“愤青”并非“愤怒”与“年轻”的简单之和,其身份还另有讲究。我猜想,“愤青”应指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,得有一定知识学历。与“知青”特指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批“上山下乡”的城市青年不同,“愤青”的时空跨度要广得多,甚至“知青”也不妨纳入“愤青”范畴加以考察。
我们再来考察“愤怒”。一个青年,即使学历很高,也生活在大都市里,但他的“愤怒”若仅仅体现在对服务员摔杯子之类层次上,想必也没资格冒充“愤青”。“愤青”的愤怒对象,通常得与家常世俗生活拉开一段距离,具有超越现实功利的特征,比如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人而上街游行,为了反对政府滥用权力而与警察展开街头巷战,都是当代“愤青”的常规举动。中国当代“愤青”的行为虽然缺乏此类国际色彩,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,他们也可以方便地把游行活动拉到网上进行。与国际“愤青”一样,他们同样热衷于针对重大的社会或国际事务宣泄不满,表达仇恨,呼唤正义。“愤青”的愤怒,原本就带有“义愤”色彩,体现着青年人天赋的正义感。
不知道这么归纳是否妥贴,我且预先约束:本文所指的“愤青”,即以上面开列的内容为限。概括一下即是:充满社会(或道德、文化)义愤的当代城市知识青年。…… “愤青”小议
战国、魏晋和晚明是中国愤青的多产期。《晋书·列传第十九》就是专门为愤青们设置的,阮籍、稽康、刘伶、谢鲲、胡毋辅之、毕卓、王尼、羊曼、光逸等榜上有名。大愤青阮籍、稽康、刘伶暂且不说,这里说说几个小愤青。
当愤青并不难,只要进入了青春期,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,感到自己的幸福愿望没有满足,愤怒了,就会成为愤青。愤青分两种——一种是行为愤青;一种是文化愤青。行为愤青以行为艺术表达对社会的愤怒;文化愤青以文字等精神符号表达对社会的愤怒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中的一段话,或许是很好的注脚,他说:“夫人之相与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”谢鲲、胡毋辅之、毕卓、光逸这些人,就是些怪诞的行为愤青。
魏晋的行为愤青有两个特点,酗酒和裸体。有一天,谢鲲、胡毋辅之、毕卓等人又聚众喝酒,喝多了就觉得什么都束缚不了自己,索性脱了衣服,赤身裸体地喝。一连几天,大家都是在屋里裸身纵酒,还干了什么史书上也没说,我想他们至少是要睡觉的。
就在这些愤青们昏天黑地的时候,他们的好友光逸来找他们。或许事先得到吩咐,门卫不让光逸进去。光逸急死了,就在门外大声嚷嚷,勒令他们赶紧来开门。光逸的叫嚣是徒劳的,深宅内的人并没听到光逸的呐喊。无奈之下,光逸发现了墙边的狗洞,就将头顺着狗洞往里伸,大声叫喊屋里的人。胡毋辅之听到了喊声,说:“肯定是他妈的光逸,别人谁会钻到狗洞里喊咱们呢。”于是就打开门,让光逸进来一起痛饮。
这些纵酒放诞的愤青们还觉得自己这样挺美,毕卓解释说:“一手持蟹螯,一手持酒杯,拍浮酒池中,便足了一生。”另一个愤青张翰义正词严道:“使我有身后名,不如即时一杯酒。”看来谁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提供阐释。
高堂明镜总在那里照着。人都容易感喟生命苦短,希望有生之年尽量让自己多快意一些,实际上这很难办到,所以他们就走入了酒乡,这也没什么错。
可能因为语言的关系,对水浒一直不太感冒。同时出于对三国的喜爱,我对水浒能与三国并列四大名著之列总颇为不平。
我不觉得写了这么多个人的故事有多了不起,也不喜欢贼厮鸟之类的古代口语。10 8将中虽然有不少牛人,征方腊损兵折将却分明告诉读者其实他们也没多牛,并不能和三国中争雄天下的那帮人相提并论。
少不看水浒,这么一部我不喜欢的书却没有给少年的我带来什么影响。随着我的长大,水浒也慢慢的被遗忘了:比如初中时我就背不全108将都是什么星了,只记得少数的几个,hoho。
几年前的一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,偶尔看到电视里演水浒(张纪中那个)。正演到陈太尉去梁山招安这段。李虞侯跟阮小七nb,阮小七把船弄沉了,和手下水卒狂喝了一通御酒,然后把水兑到酒缸里,唱着号子撑船走了。
出于平时的积累和天生的聪明:),如醍醐灌顶,这时我突然完全明白了水浒写的是些什么人,是些什么事。一句话概括的话,就是:水浒写的是一帮北宋愤青的心路历程。 ……
No Comments so far ↓
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...Kick things off by filling out the form below.